中国共产党
bat365委员会文件
党发〔2018〕37号
关于印发《bat365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的通知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委机关各部门:
《bat365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经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bat365委员会
2018年9月29日
bat365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发〔2015〕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中青联发[2016]18号)和《山西省学校共青团战线改革实施方案》(晋团联发[2017]29号)等文件政策要求,切实推进我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按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始终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这一核心,坚持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切实发挥共青团在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双一流”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我校实现“百年百强”不懈奋斗,为服务山西转型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治站位,牢牢把准政治方向。永葆共青团的政治性不褪色,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我校共青团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团结带领我校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深化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把准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让青年学生成为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学生,使我校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聚焦难点。紧紧围绕提升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抓住脱离青年学生和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着力破解制约我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密切联系引领组织服务青年学生。
坚持统筹推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着眼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及时跟进强化指导监督和过程保障,又鼓励基层组织发挥首创精神,结合实际先试先行、大胆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三)主要目标
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全校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显著增强,组织活力和团员意识不断提升,引领组织服务青年的渠道和载体不断拓展,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长,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建设发展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建设政治忠实可靠、作风扎实过硬、组织体系健全、运行机制科学、引领全面精准、服务精细到位、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bat365共青团,引领带动广大团员青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改革措施
(一)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1.改革完善机构设置
(1)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校共青团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督导。
(2)按照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从严治团等主要任务,根据“职能部门+分类组织”的工作机构模式,将校团委工作部门调整为办公室(学生校务参事办公室)、组织宣传部(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团代会代表联络部)、素质拓展部(普通话测试站、“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办、学生活动中心管理办公室)、实践部(学生会秘书处、西部计划项目办、晋西北计划项目办)、社团部等工作部门,下设青年媒体中心、青年研究中心、青年艺术中心、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青年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中心等学生组织。
(3)规范学院(校区)团委组织机构设置,学院(校区)团委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可设置办公室、组织宣传部、实践拓展部、社团部等工作机构,不得超设工作机构。
(4)支持和鼓励基层团组织以多种形式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建立团总支、团支部和团小组,不断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2.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制度
(1)推进落实“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的“1+1+2+100”制度,即校团委团干部每个人至少对接联系1个学院(校区)团委,每位专职团干部至少联系1个学生组织(含学生社团)、2个以上基层团支部和100名青年学生;常态化开展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调研。
(2)建立共青团工作活动“众创众筹众评”制度和青年师生评议制度,通过项目化的征集招标、申办领办等方式,支持鼓励各级团学组织申办承办校级活动,参与评价评议共青团工作,让青年师生更多地参与、了解团学工作。
(3)注重对青年教工的联系服务和引导,组建“青年联合会”,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之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构建长效服务机制。
3.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工作机制
(1)推进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着力打造“四进四信”等全团重点工作品牌,推进以军工文化为引领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创建工程,努力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2)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注重运用校院两级团学组织官方微信、微博矩阵群、QQ群等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实现共青团工作审批、指令发布、信息交流的科学层级化和有效扁平化。
(3)进一步明确各级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编制《bat365共青团工作手册》,修订《bat365共青团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学校各级团组织的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工作有制可循、有章可依。
(二)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
4.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
(1)严格执行学校和各学院(校区)团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校级每5年召开一次,学院(校区)每4年召开一次;在特殊情况下,经同级党委和上级团组织批准,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
(2)增强团代会的代表性,提高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比例不低于70%。
(3)畅通代表参与渠道,推行评议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团组织向团的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
5.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
(1)持续推进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建团,强化研究生团组织建设,建立青年教工团组织,探索公寓楼宇成立团工委和楼层团组织、实验室(课题组)建团、新媒体网络建团等“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加强团组织的覆盖面。
(2)严格落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加强和改进基础团务管理,完善团组织关系接转、团员档案管理和台账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全覆盖。
(3)深入推进学院(校区)团委工作创新创优和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发挥好“五四红旗团支部”、“先进团支部”、“十佳团日活动”、魅力团支书和活力团支部的导向示范作用,着力提升组织运行活力、工作开展活力和团员参与活力。
(4)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全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制度,发挥团支部在班级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团支部和班集体建设。
(5)鼓励学校团组织与属地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团组织的联动联建、资源联享和阵地联用。
6.构建党委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
(1)以校团委、学院(校区)团委为各级枢纽和中心,以各级学生会组织(含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学生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研究生会组织为学生“四自”的主体,以各级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构建校院党委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
(2)按照教育部和团中央的相关规定,校院两级学生会、研究生会归口同级团组织指导;推动学生会、研究生会按照要求深化改革,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3)强化共青团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挂靠单位对所属学生社团的监督管理;坚持高标准选配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激励,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把控和专业的业务指导。
(4)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和淘汰退出机制,深入推进学生干部“带牌子、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工程,引导学生干部不断加强学风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发挥好示范作用。
(三)强化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7.以“1234”模式推进党团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
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1234”模式,“1”即深入推进“一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即扎实推进校院两级青年共产主义学校教育培训,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3”即开展“党员联系团支部工程”、“榜样示范引领工程”和“团员作用发挥工程”三项工程;“4”即每个团支部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主题团日活动,加强青年学生党团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
8.构建完善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体系
(1)以校青年共产主义学校为学生骨干教育主渠道,院级青年共产主义学校、新生团支书培训班为学生干部教育拓展载体,主题团日活动为团员教育引领平台,进一步构建完善“学生骨干为中心、学生干部为辐射、团员青年全覆盖”的分类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体系。
(2)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发展诉求、不同学生群体,探索实施“学校规划+学院(校区)主导推动+班主任指导+团学骨干带动+团支部设计实施”的按年级、分层次日常思想政治引领推进方式,提升思想政治引领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9.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方式
(1)进一步改进优化“四进四信”、“我的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引领品牌活动,增强品牌引领的实效性。
(2)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创新教育载体和教育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织形式新颖、感染力强、仪式感浓的教育实践活动,潜移默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3)调动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研习会”等理论社团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进新思想进支部、进社团、进头脑。
10.紧紧把牢网络宣教阵地
(1)用好新兴媒体技术,打造团属新媒体工作群组和团学网络矩阵,实现团委“青春中北”网站与团属官方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互补的网络阵地集群,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格局,深入持久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发挥青年媒体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学院(校区)团委成立新媒体工作室(中心),整合资源,加强联动,坚持面向学生、依靠学生,创新内容和形式,加大网络产品供给,强化网络思想政治引领的吸引力。
(3)制定《bat365团属新媒体管理办法》,强化团属新媒体的规范管理,确保正确发展方向。
(4)建设以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立健全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强化正面舆论引导,传递青年正能量,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四)改革创新服务青年的载体和方式方法
11.探索实施全程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1)构建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完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探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现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课程化、制度化、科学化。
(2)开发bat365“第二课堂成绩单”认证管理信息平台,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准确记录、有效认证、客观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计入学生档案,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才用人提供重要依据。
12.健全实践育人普及化参与机制
(1)进一步强化暑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管理,深化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探索涵盖“暑期、寒假、日常和专项”互补相融的社会实践体系。
(2)制定《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办法》,扎实推进青年成为注册志愿者,支持各级志愿者组织在扶贫帮困、大型赛会、生态环保、残障帮扶、孤寡关爱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13.完善常态化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
在各级团学组织中设立权益部长(委员),建好大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大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等权益服务组织;做好“学生校务参事”的引导,加强校领导、职能部门与学生面对面等载体建设,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学生利益诉求解决与学校管理服务联动工作机制。
(五)加强队伍建设
14.改革团干部配备聘任机制
(1)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共青团干部队伍。校团委班子采用“1+2+3”的模式进行配备,1人为专职书记,2人为专职副书记,3人为挂(兼)职副书记,从青年教师和在读优秀学生中选拔3名挂(兼)职副书记。学院(校区)团委班子实行“1+1+2”的模式进行配备,1人为专职书记,学院(校区)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配1名专职副书记,不足2000人的,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1名挂职副书记;从青年教师和在读优秀学生中选拔2名挂(兼)职副书记。校团委工作部门、学院(校区)团委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选聘学生兼任工作人员。挂(兼)职团干部不占编制,不对应行政级别。
(2)出台《挂(兼)职团干部选拔管理考核办法》,从严选拔、管理、考核,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强化挂(兼)职团干部作用的发挥。
15.完善团干部的培养考核制度
(1)将专职团干部培训纳入学校干部培训体系,深入开展团干部健康成长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实施团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积极选送团干部参加校外学习培训、挂职锻炼,教育引导团干部筑牢理想根基、强化宗旨意识。
(2)举办专职团干部读书学习班和周五“新思享”青年工作沙龙,围绕共青团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和瓶颈难题,以及青年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完善共青团工作课题研究和成果遴选机制,支持鼓励团干部开展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3)制定团干部管理考核办法,构建由党委组织部牵头、校团委具体实施,以共青团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团干部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务聘任和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
(4)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为团干部的转岗、提拔、挂职或交流锻炼创造条件,逐步完善团干部校内转岗流动制度,探索校团委专职团干和学院(校区)团干交流轮岗制度。
16.完善团员发展和团员教育管理制度
(1)严格按照《发展团员工作细则》的要求,贯彻好上级团组织严控标准和规模的精神,落实好入团前教育,严把入口关做好团员发展,实行新团员集中入团宣誓,强化团员意识。
(2)严格团内组织生活和团员教育管理,落实好“三会两制一课”基本制度,鼓励支持各级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确保团员完成每年规定的集中学习培训要求。
(3)常态化开展团员意识教育和“学习总书记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保持和增强团员先进性和光荣感。
(4)开展团员承诺践诺和履职尽责活动,引导团员在组织和参加团的活动时佩戴团徽,亮出团员身份,展现良好形象。
(六)改革强化团的综合保障
17.优化强化党建带团建机制
(1)将团建纳入党建总体格局,同规划、同部署;将共青团工作作为检查考核学院(校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占比不低于10%;在校院两级党政会议中明确列入共青团工作的专题内容。校党委明确一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校行政有一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各级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共青团工作。强化共青团组织“受同级党组织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校院两级团委书记为党员的,作为同级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学院(校区)党委确定同级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任免等事项,应事先征求校团委的意见。
(2)实施共青团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校院两级团组织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同级党组织请示报告,保证党组织的决定在团组织中得到贯彻落实。
(3)将“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学校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纳入学校党员发展工作规划。
18.优化强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
(1)根据相关规定,合理配备校团委、学院(校区)团委的领导班子和专职团干。
(2)按照规定标准划拨校团委工作经费,并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同步合理上调。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支持共青团开展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工作。
三、组织实施
(一)学校成立共青团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党委副书记、行政联系领导任副组长,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任务分解和协调监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校团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本方案由校党委制定下发,作为落实校院两级党委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由校团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各学院(校区)协同实施。方案落实执行情况纳入各学院(校区)党委、相关部门和各级团组织的考核内容;各相关部门、学院(校区)要为改革提供组织、宣传以及人财物等保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中共bat365委员会
2018年9月29日
bat365党办 2018年9月29日印发